通胀破位,不能再犹豫了墙缝漏水用什么填补

作者: 小郑 Wed Dec 13 00:10:44 SGT 2023
阅读(41)
周六,统计局公布了11月通胀数据,无论是CPI还是PPI,同比、环比都在继续往下跌。虽然央行已经提前打了预防针,态度由二季度的“通胀有望触底回升”转变为“物价短期还将维持低位”,但是这个维持低位多少有点儿超出预期,太低了。要知道,曾经90年代泡沫破裂的日本第一个十年,CPI同比、环比低于-0.5%的月份也没有几个。而对于我们,也就98年金融海啸和09年次贷危机波及的时候才出现过这种情况。什么原因?官方的潜台词解释是,因为猪肉跌的太多,影响了CPI。你看,扣除食品和能源的核心CPI同比增长依然保持0.6%的正值,所以我们依然没有...确实,从统计的角度讲,猪肉下跌太多的确会严重拖累CPI,但今年名义GDP比实际GDP也低了1个多百分点却是猪肉很难解释的。而核心CPI保持0.6%的正值大部分是由教育、医疗等与老百姓密切相关的生活必需品推动的。把钱花在教育、医药而不选择吃更多的猪肉,我实在不知道这有什么好骄傲。不管怎样,通胀是经济热度的一面镜子,CPI、PPI走低以及名义GDP增速小于实际GDP增速都直指一个问题——消费不足!按照当前的走势,如果没有什么大的变化,接下来两个月CPI还将面临一波翘尾因素的挑战,进一步下滑,特别是1月。这就需要相关部门出一些超常规的经济政策来扭转这一趋势,不能再犹豫了。我始终认为,在TS螺旋形成之前,我们仍然有机会摆脱这一局面,美国和日本就是我们最好的参考案例。2他们也因为房地产出清问题而陷入长久的TS。美国和日本最后都选择了极度宽松的货币和财政政策。但是,很多人没有注意到,由于他们各自采取措施的时机不同而让本国经济复苏的时间点不同。下面这张图是国内某经济学博士做的统计:美国于2009年才选择正儿八经动手应对房地产背后的次贷危机,通过接管两房和资产购买的方式于2012年止住了经济进一步疯狂下滑的势头。相反,日本正儿八经下手却是在2013年之后,期间十多年任由房地产自发出清,直到2020年才算止住了下滑的趋势。我们不难发现,风险处理的越早,付出的代价相对就越少,经济也能越早地从泥潭中走出来。通胀破位,不能再犹豫了墙缝漏水用什么填补研究经济危机出身的伯南克就曾先后于2008年和2022年说过,美国救助的时机还是太晚了一些,日本根本就没有掌握量化宽松的精髓。当然,我们的房地产困局跟美国和日本还不一样,他们的危机源自于居民收入跟不上房地产泡沫膨胀的速度,而我们则更多地是由供给失衡推升的房地产泡沫,并借由房地产畸形的分配导致了如今了需求不足。3这句话有两个要点,一个是我们房价究竟为何上涨,另一个是房地产对分配的影响如何导致现有的需求不足。国内不少学者早些年都曾研究过房价为何上涨和房价上涨对收入分配的影响,答案出奇的一致:高房价的主要原因在于(土地)供给不足,这也导致早些年抑制需求的政策并不能改变房价上涨的长期趋势。高房价对收入的分配是畸形的,房价上涨的过程中,居民的收入差距通过“财产性收入”被进一步拉大。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知网上搜索相关词汇,找一找引用和下载最多的期刊、报告。细看多份报告之后,你完全可以理解房价上涨与内需不足到底是如何不断强化的:2009年之前,房价因为土地、房子供给不足而上涨,那时候老百姓得益于出口手里还算有些弹药,能够暂时支撑起房价上涨带来的需求膨胀;2015年,棚改将老百姓对住房的需求二次膨胀,即便老百姓手里的弹药已所剩无几,但货币化、“房价不会跌”的营销信仰还是通过高房价透支了老百姓的弹药。于是,这些年几乎所有人都把消费不足归因于房价涨的太高。毕竟,买了房子有了负债,对于其他消费就可以“可多可少”、“可有可无”了。事实上,还有另外一层比房价上涨更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回流机制缺失。假若高房价的受益集团能通过有效地投资增加就业、消费,将钱返还到居民手里,而不是被私人藏起来或者修一些经济效益极低、返还范围更小的花坛、地标建筑等,那么此刻居民高负债导致的消费不足还能通过适当的收入对冲一些。这或许才是房地产最应该顺手解决的问题——潜在税收的返还。4总之,围绕通胀数据说来说去,根源还是居民手里缺钱、缺收入才导致的消费不足。那么解决问题的出发点依然离不开如何增加居民收入,而非继续拿着大喇叭催促居民有钱的赶紧消费、没钱的借钱消费。结合当前状况,笔者认为:首先,此刻我们必须出台一些超常规的经济政策,直达居民,而不能犹犹豫豫还是通过基建、鼓励企业投资等自上而下地增加居民收入的方式撬动内需。因为后者链条实在太长,传导时间过慢;其次,房地产风险等问题必须赶紧通过实质性的宽松政策遏制住,犹豫就会败北;最后,要想真正摆脱房地产对消费的挤压问题,土地供给方面的改革必须要回归到让利于民的市场化供给模式上。然而,就在上周公布通胀数据之前开了个会,大部分人都还在纠结什么叫“先立后破”而忽略了背后透露的“底线思维(抗压测试)”。它就是一种犹豫的信号!不能再说了,关于文中房地产与内需不足的问题,10年之前就有不少人研究过了,其中有一篇关于《从房地产业与“内需不足”机理关系看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就预判到了当前结局,并且还提出了应对方案(不太赞成),目前政策就是按照这种方案的一部分操作的。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添加下方企微,回复“模式”看一看吧: